公务员,在老百姓眼里一直是“铁饭碗”的代名词——稳定、体面、有保障。但真正捧上这个饭碗的人才知道,体制内的日子并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光鲜。这就是一份稳定的普通工作,一个围城,围城里的人混个温饱却无力跳出,围城外却是渴望上岸无限憧憬。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官方数据和大道理,聊聊公务员这个职业的真实生态。
一、从“喝茶看报”到“007待机”
老一辈人总觉得公务员上班就是“一张报纸一杯茶”,现在这早成了老黄历。新的年轻人各个科室都抢着要,现在的工作要求越来越规范,规矩越来越多,除了完成本职工作,各种审计、巡视、巡查应接不暇,整改台账,佐证材料,一套又一套。
整改完后再来个回头看,一轮又一轮。要是你不幸到了政工部门,那每年都要搞一波。再加上现在微信办公,下班不离线,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。”疫情期间,不少街道办的年轻人连续几个月没休息,半夜被喊起来转运隔离人员都是常事。
二、尴尬的工资待遇
现在的公务员收入在一遍一遍的整改中,早就阳光规范了,额外的津补贴、购物卡之类的东西早就消失匿迹了,每个月就是一点死工资。在大城市要是公靠务员工资买房,家里条件一般的,真是不容易。
务员的工资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高,公务员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、津贴补贴和奖金构成。基本工资包括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,全国统一标准。最低办事员的职务工资不足600元,而国家级正职领导也不过8000元。津贴补贴由工作津贴和生活津贴组成,全国普通公务员的年收入区间在5万-20万,方差极大。全国来说,江浙、广东高,中西部地区年收入较低。
深圳街道办的科员年终奖能拿8万,甘肃某县的同级公务员可能全年收入才抵得上人家一半。更扎心的是,发达地区公务员的公积金都够还房贷,西部贫困县的同行还在为绩效工资能不能按时发愁。
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有灰色收入,但80%的公务员处于副科级以下,根本没有实权,灰色收入从何而来?只有到了一定层级,才有资源配置权,而副科级到科长的晋升比例本身就极低,三分之一不到,科长升处长的比例更是低到“万里挑一”。
三、晋升之路困难重重
对于大多数公务员而言,职业生涯可能就是在科员、副主任科员、主任科员等岗位上徘徊。县处级以下单位,一个单位一把手才是个正科,副科职务才几个,全单位百十来号人,僧多粥少,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机会。
再加上近些年干部年轻化有些过头了,很多有背景的年轻人趁着父辈还在位,年限一到就提。造成的结果就是30-35这批人,苦熬多年后,被迫出局了。
四、未来十年,铁饭碗还“铁”吗
AI抢饭碗不是笑话,某地政务大厅引入智能机器人后,原本20个窗口缩减到8个;写材料用上了“公文生成器”,笔杆子们突然有了危机感。
未来随着AI的大规模应用,窗口等部门公务员数量需求量就会减少,之后会计、统计等一般性岗位也会逐渐引入AI,虽不至于消失,但岗位需求量肯定要减少。
现在随着土地财政的下滑,短期内很多地方的公务员将面临收入持续下滑的危机,因此考公务员时一定要擦亮眼睛,经济下滑,人口持续流出的地区,最好就不要去了。
很多人带着滤镜看公务员,认为这是一份轻松高薪、权力大、待遇好的工作。但实际情况是,大多数公务员只是普通人,待遇稳定但晋升艰难,工作辛苦但影响有限。如果你抱着“升官发财”的幻想去考公,很可能会失望。而对于真正热爱公共服务、希望从事稳定职业的人来说,这确实是一条不错的选择。
来源网络,侵删